掌控两种能力 驰骋两个世界

2015-10-28 21:19 阅读(?)评论(0)
 

 

 

   人类是在梦想中前进发展的。有梦想,有追求,社会才有进步。

   然而,人活在现实世界中“不如意者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谁也逃脱不了。聪明人讲:何不想着这十之一二的如意之事呢?更理智的人说:人们还有一个重要不可忽视的世界——理想世界。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理念,符合现实生活的要求和规律,并且有可能实现的未来想象。“人如果缺少远大理想往往后劲不足,对未来遇到的困难挫折缺少免疫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行动指南,能够塑造出无坚不摧的伟大精神力量。

   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客观真理的追求。信仰是一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发自内心,不辞辛苦,即使赴汤蹈火,乃至奉献生命也要为之的坚定信念。信仰是指路明灯。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远大理想。这种信仰和理想是科学的,是知和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信仰就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与敬仰。

   价值观是对经济、政治、道德、钱权等所持有的总看法。

  有位学者指出:“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伟人所以异于常人,全看理想有无和高下”。

   纵观横看古今中外,高山仰止清风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修《兵法》;不韦迁蜀传《吕览》;司马腐刑著《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竞霸业;玄奘遭遇八十一难取得佛经;蒲松龄屡考不第,著有《聊斋志异》;莫扎特冻饿病三重压迫,写出《安魂曲》;马克思写《资本论》时贫病交迫,常把自己衣物送到当铺;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骸骨瘠瘁,目视昏迥,齿牙无几,神识衰耗;聪慧的爱恩斯坦思考狭义相对论苦战了几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前后奋斗达二十年之久,而研究统一场论整费了整个后半生,还是个未定的事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读过达尔文、济滋、康德、拜伦、培根、亚里士多德传记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荣誉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由于个人缺陷促成的。象亚里山大、拿破仑,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而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成就;象苏格拉底、伏尔泰,是因为自惭形秽,而在思维领域痛下功夫,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光芒;法拉第发不准“R”音,被迫缀学,钻研自然知识科学举世景仰。

   印度有一句至理名言: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成长起来。

   人活在世上,与别人相处培养社交能力,与自己相处培养独处的能力。社交能力是生存的需要,靠不断交往得以提高。然而,独处能力往往被忽视。所谓独处,就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经得起孤独耐得起寂寞。独处给自己一个自省的机会。不会独处内省,不会通过独处提高生命的自我实现,就难以有精神上的积蓄,就难以有更高层次的社交内容。只有独处不断深化自我内涵,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层次的社交内容。独处帮助人们放慢紧张的生活节奏,更好的了解自我。独处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在生活中需要独处来努力进行自我调整。独处时,不要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时间和一个重要的伙伴——自我在一起呢。独处时获得了大量发自内心的满足,拥有最佳的状态和最高效率,这就为人提供了高贵的机会去做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独处能力恰恰可以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擅长社交活动固然是一种遗憾,耐不住孤独更是一种严重的缺陷。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这两种相对的基本能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

   孤独是一种美丽。人独处时,会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容易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大自然,思想才是随心所欲的。让思想火花迸发出来,常常是在独处之时。不管外面世界有多精彩热闹,人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身心。人独处时能把自己的知识、爱好和情趣调动起来,想出成果,出成绩,做出类拔萃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罗素说过:“那些童年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

   在独处中,因为专注,内心有意无意中整合、孕育、唤醒和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心理学上看,人之所以要独处,是为了内在整合,就是把所有的经验调节到内在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经过整合,储存在脑子里的东西才会被消化成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有无独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家园,进而还会影响到与外面世界的关系。因为没有相对自足的精神家园,缺乏独立的个性,往往是被动消极的。在独处时,“儒‘之’学”慎独,日三省身、养浩然正气,治学、修身、齐家而天下平。不与藕争地,不与荷争天,小桥流水把家安,身无贪心好睡眠。把独处做为好机会抓住不放,就会有意无意得到想不到的惊喜。

   流放,使屈原远离了首都,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楚王,看似很孤独,很苦闷,但是层层叠叠的阻碍,升华为一种忧伤的精神格调,与山水相融变成了自省,得以从政治郁闷蒸腾为文化诗情,写出了千古不朽的《离骚》。要从哲学上调侃,放逐是屈原的不幸,却是中华文化的大幸。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自己的豪情在山间挥洒,在水中放逐。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尽其在我,无愧于人。

   鸿儒陶渊明面对现实,追求理想,勇于奋斗。在心中大济苍生的宏远被现实浇灭后,不再犹豫、不再期冀。潇洒地甩掉令历代读书人魂牵梦萦的乌沙帽,一叶扁舟,抛舍官场名利,飘然绝尘而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与人间隔,世外桃源,自得其乐。精神追求,人活两世界。生活愉快幸福。超越时代。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的陶渊明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了一种敢干舍弃功名利禄、坚持自我的精神。遗世独立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人们的心灵葆有这最后一方纯净与自我。

   有人研究过,十八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九十年左右翻一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三至五年翻一番;近五十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三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当今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一日千里,成了学习型社会。“大风起兮”梦在前方。

   往事旧物寄托着难以释怀的情愫,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有的见识和文化,了解过去,知道现在,才能预知未来,这就是历史的价值。

   在一个信仰多元、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人们往往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精神家园的建设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跟随大众媒体的心灵鸡汤和后现在主义的结构哲学走。“若不撇开终是苦,各须捺住即成名。”守住自己的“灵性良心”,才能过有信仰有道德的生活,自己的整个人生才有了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自悲”,捺住方寸心灵才得以提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活的艺术的规律在于顺其自然。掌控独处-社交两种能力,活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一点一横书法撇捺飘洒艺术人生之字路,好学者智,善学者胜。世上机缘休恨少,生涯挫折本来多。月圆月缺寻常事,心理健康好生活。无论圣贤还是凡人,规化生涯,都不得不面对无常的失去,每当这时,抱残守缺往往意味着继续承受失去的折磨,而断然拂袖则会为生活带来新的生机与绚烂,幸福美好家园的获得感由然而生。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